8月1日,香港《稳定币发行与储备管理条例》正式实施,标志着稳定币正式进入主权监管时代。该条例明确规定仅允许发行港元锚定稳定币,发行主体须持牌运营,储备资产限定为港元现金及债券,并需接受严格审计。这一举措将稳定币从市场驱动产品重新定义为"主权货币延伸的链上金融工具"。
当前全球稳定币监管呈现三种典型模式:美国采用市场主导模式,2025年生效的GENIUS法案允许企业发行美元锚定稳定币,但要求100%合规储备;欧盟通过MiCA法案实施严格管控,对规模超100亿欧元的稳定币启动央行干预机制;香港则首创"牌照+本币"封闭体系,仅批准港元稳定币在限定场景流通。
美国模式实质是将稳定币作为"美元清算API",通过Circle等企业实现美元全球化渗透;欧盟担忧美元稳定币冲击欧元主权,MiCA法案形成制度防火墙;香港通过SVF牌照体系将稳定币纳入现有金融监管,明确港元为唯一锚定币种。三种模式共同指向同一趋势:稳定币发行权正加速回归主权机构掌控。
随着监管框架落地,稳定币竞争逻辑将从"规模扩张"转向"合规嵌入"。跨境支付、数字货币结算及公链流动性分布或将重塑。但当前市场仍存在概念炒作风险,在制度过渡期,具备合规资质和真实应用场景的项目将获得长期优势。香港此举也为亚洲稳定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新范本。
先进加密加持,每一笔交易都稳稳的安全!
本平台作为加密货币信息分享站,不提供交易服务或个性化投资方案。请根据个人情况谨慎决策,风险责任自负。